方新:關注孩子早期成長話題,放眼一生論成敗
嘉賓:方新(右)北京大學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主任
主持人:羅娉(左)愛學慧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
用一生的長度來衡量孩子的成功
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訪談嘉賓是來自于北京大學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主任方新老師,歡迎您今年來來參加這次家庭教育的論壇,我們的主題叫做“守初心、育未來”,關于教育的初心,您自己的看法是什么?
方新:當問到家長:“你希望孩子未來什么樣?”他會說健康、快樂就好,但當孩子考試考的不好,家長又會特別生氣和著急,輕則惡語相向,重則體罰孩子。這時候,家長就忘了他的初心。所以家長應該想一想,成績和孩子的未來到底是什么關系?首先,在這個世界上,成功的人不是多數;而且這些成功的人小時候未必是學習很好的;很多曾經輝煌的成功的人士,比如億萬富翁、高校學生,也會患有抑郁癥或某種心理障礙,導致自殺或喪失社會能力。所以,人的成功要從一生一世地看,蓋棺才定論,不能以孩子一時的成績來判斷他未來的走向。
拖延是一種自我關愛
主持人:我記得您在關于拖延癥的演講中講過,有時候拖延一下可能是抵抗抑郁比較好的方式。生活中家長面對孩子的拖延情況很苦惱,您怎么看待孩子的拖延行為?
方新:拖延癥實際上并沒有明確的診斷標準,很多時候它是一種他人標準,比如爸爸媽媽嫌孩子慢。我們知道人的氣質類型有四種,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郁質,這當中多血質、抑郁質就明顯不同,抑郁質更容易有拖延的行為。孩子都有自己的節(jié)奏,但如果家長很焦慮、很急,就會總嫌孩子慢,然后催孩子,孩子慢慢內化,大了以后他也覺得自己慢。
另外,現在的孩子事情太多了,一睜眼就要去上學,然后很多的作業(yè),一天排的滿滿的,沒有時間玩。其實小孩子就是緊一下慢一下,他才愿意活在這個世上,如果一天天都在寫作業(yè),上課外班,他會活在被控制中?,F在小孩最小七八歲就有想自殺的,這就提示我們的教育部門、我們的父母們要思考這個問題,怎么去養(yǎng)育孩子。
所有人都會拖延,包括我自己在內。那我們想想拖延的時候我們在干什么?如果是做自己愛干的事,其實拖延的結果并不可怕。比如說一個關鍵任務我們都會在關鍵點完成,但是我們會用很多時間來娛樂自己。所以這些時間其實我們是用來自我關愛的,這說明我們自我關愛的時間太少了。生活中,我們應該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旅游、聚會、聽音樂,現在中國人的工作時間是全世界最長的,所以如果拖延的時候你在關愛自己,那么就請多一些,然后可以放棄一些不必要的工作。有研究表明,一直保持戰(zhàn)斗狀態(tài)、工作狀態(tài)的人,對心身的傷害是比較大的。
心平氣和地表達是家庭中很重要的溝通方式
主持人:現在一說到家庭,很多事情都會追溯到原生家庭,關于這個話題,您怎么看待?另外,在家庭中父母吵架對孩子可能會造成影響,但完全不吵架也不可能,您做心理工作這么多年可能會遇到大量的案例,家庭沖突的界限您覺得該如何把握?
方新:重視原生家庭對于孩子心理狀況的影響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如果片面化,也有有失偏頗。原生家庭雖然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僵硬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但這些并非都是創(chuàng)傷性的,而且有時候我們說,創(chuàng)傷也是一種資源。所以我們要學一點心理學,要進行一些心理的教育,包括參加這樣的研討會來學習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讓我們的行為和思維變得靈活一些。
關于父母吵架到底有糟?吵架更糟還是冷戰(zhàn)更糟,還是父母要假裝和諧?離婚還是不離婚,對孩子心理造成的傷害,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我覺得現在的夫妻之間缺少平等的感覺,要么我在你之上,要么你在我之上,好像大家不會平等。比如說我讓你做什么你就一定要做,你不做我就生氣,這是一種控制,而且是沒有邊界的,沒有對彼此的尊重。還有就是不會表達自己,比如說夫妻之間有矛盾,孩子是上離家近的但是不太好的學校,還是上一個離家遠但是特別好的學校、每天需要五點半起床,遇到這樣的事夫妻之間怎么去商量?爸爸說就是要上好學校,然后媽媽說睡眠很重要,兩個人都很生氣,相互指責,不會坐下來心平氣和去討論。父母的這種溝通方式,會導致孩子也不會去表達,要么順從、要么隱性反抗。
0-7歲是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
主持人: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有不同的發(fā)展目標,您覺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哪個時間段最容易出現標志性的問題,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去關注?
方新: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話題。首先在孩子到來之前,父母要想好為人父母意味著什么。對母親而言,懷孕期間,沒必要過于在意自己,感覺自己像女皇一樣;也要平衡自己的成就動機和作為母親的動機,避免產后抑郁。對父親而言,要明白孩子跟你的關系是什么,要成熟起來。中國男性對于撫養(yǎng)后代、承擔家庭責任需要學習。父親的缺位,就會導致母親和孩子的糾纏特別緊密,沒有邊界感。真正比較健康的家庭結構是爸爸媽媽比較相愛的,孩子稍微遠一點。
當然在不同的生命時期也不太一樣,0到3歲媽媽最好不要長時間離開孩子,小孩出生之后最依戀媽媽,依戀對小孩未來人際關系、生理健康影響非常大。如果依戀關系沒法建立,孩子后邊發(fā)生心理問題的概率是非常高的。所以,0到3歲,孩子身邊要有特別穩(wěn)定的人,不要老換,要保證孩子依戀關系的穩(wěn)定。在0到3歲這個階段,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鏡像神經元。它提示我們,在和孩子的互動中,媽媽要多給予孩子一些反饋,是孩子的神經元得到發(fā)展,這對于孩子未來的人際關系、與人的互動非常重要。
那么3歲之后,爸爸就要更多地參與到家庭教育里邊。同一件事情,媽媽和爸爸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爸爸會很多的鼓勵,而媽媽更多是心疼、照顧。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這兩個力量是缺一不可的,就好像說一棵樹長到一定階段要給它剪枝,如果太溺愛孩子,剪枝的時候孩子一叫,父母就下不了手,那么孩子就很難長成參天大樹。當然也不能把孩子所有天性的東西全剪了,筆直地往上長,變成一個無趣的人。所以,在成長過程當中,爸爸媽媽的力量要匹配,要結合起來。
那么在3到7歲,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要因材施教,比如孩子特別沖動,那可能就讓他去下象棋和圍棋;孩子特別膽怯,就讓他去打跆拳道,喊出來;女孩就是跳舞、唱歌這種修身養(yǎng)性的非常好。孩子0到7歲是非常重要的,一旦0到7歲做好了后邊就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