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網(wǎng)>熱點專題>留學菁英匯>正文
陳鍇杰:個性的發(fā)現(xiàn)不是一個瞬間的過程
【導語】
2018年6月16日,北京,新東方第五屆ORZ留學菁英匯盛典。
脫口秀“你的與眾不同,估值無限”,幾位從新東方課堂走出去,又以個性化玩轉人生的前輩學長學姐們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對話。整場脫口秀的主持人由新東方校友,畢業(yè)于紐約大學紀錄片系的劉欣擔任。這場年輕人之間的對話,聚焦的不是如何追逐名利財富,而是探討怎樣以個性化的方式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履行年輕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
參與嘉賓分別是:新東方集團演講師、新東方北京學校北美項目教師高俊飛老師;來自廈門新東方、就讀于杜克大學的陳鍇杰同學;青年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家、史克浪體育創(chuàng)始人黃斯沉先生。
主持人:今天我們來探討個性、社會性,以及賦能。那我想把時間線往前推一下,再回到我們變得與眾不同之前,這個自我意識是什么時候開始覺醒的。絕大多數(shù)的人生開始都是相對同質化的,我們上小學、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學,其實在這種同質化道路上,什么時候開始有的自我意識,知道自己是什么樣一個人,并且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是什么,我們先來探討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陳鍇杰:我個人特別喜歡“個性的發(fā)現(xiàn)不是一個瞬間的過程”這種說法,它更像是一種旅途,一種成長。個性,人的個別性我們把它叫做個性。問題在于我們太強調(diào)個別,太強調(diào)它的不同。其實,個別的人性它的落點應該是在人性的很多共通之處上。我們會有各式各樣的思維上的漏洞缺陷,導致我們做的很多決策,其實并不是真正我們自己的決策。很多時候以為是我們自己選的路,最后卻發(fā)現(xiàn)是好多東西把你推到了那個位置。
對于我來說,個性的發(fā)現(xiàn),其實不是在尋求一種不同,而是找到了我在社會上的定位,明白了自己是誰?;蛟S我一直都不會明白我的個性是什么,但是它一直在被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
主持人:接下來咱們聊一聊“出國”這個問題,對于我們留學生來說,出國,不僅是眼界的打開,思維的碰撞,也需要你作為一個個體,在一個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斷與之磨合,形成新的看法,這可能是一個在不斷自我掙扎中尋找自己的過程。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在反復認知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的坐標的。
陳鍇杰:很多人會問我為什么會出國,當時是怎么想的。我的回答是:我當初根本不知道為什么出國。
到底為什么這么選,這是一個自主的選擇。很多時候我們列不出一些事情的抽象的原因,但當我們看到這個事情擺在前面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是對的還是錯的,這跟我們很多年的積累有關系。當時看到這個選擇擺在前面,我就說去試一試。就像梭羅,當時他寫《瓦爾登湖》,走到樹林里面去,在那里生活了兩年,很多人看到的重點是他走進樹林里面體驗了自然,擁抱了自然,我看到的是他做了一次實驗,他進去了,但沒有一直在里面,他又出來了,因為他待不下去了,我同樣也做了一個實驗,我出國待了幾年,我又回來。這整個過程其實是一種實驗的精神在這里,在這個實驗中慢慢找尋自己。
我覺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跟梭羅有關系的一個哲學家愛默生,他說任何一條帆船的行船路線都是一條折線,只有你從足夠遠的地方看過來的時候,它才朝一個大方向前進。所以對于我來說這些曲折的實驗,最終可能指出一個大方向,只是我現(xiàn)在還沒有看到,所以又回到了探尋的這條路上。
主持人:離開自己學習、工作了幾年的地方回到祖國是一個重大的決定。你回國的原因是什么?
陳鍇杰:我回國的原因其實特別簡單。我個人的感受是中國強了,很厲害。我回國后發(fā)現(xiàn)中國成長的速度遠遠超過美國,雖然在量上還有一定的差距。就從人工智能來說,它現(xiàn)在資本融入的速度,包括創(chuàng)新企業(yè)成長的速度,包括你在這些企業(yè)里面以領導者的身份帶著大家向前沖,你在前進的道路上所面臨的機會,都比在美國要多。所以我愿意帶著技術,帶著團隊回來。而且更有趣的是,不僅是我們這么認為,美國人也這么認為,他們也認為中國機會更多。我的導師他甚至希望有可能的話我們一起在中國合作。所以說對我來說,回國發(fā)展,其實是這種大環(huán)境下必然會發(fā)生的事情。
主持人:你選擇了自己想繼續(xù)工作和奮斗的領域,你在自己的領域里面看到了什么樣的問題,要怎樣通過努力更加深入,為這個領域做出貢獻?
陳鍇杰:我和黃斯沉,包括窮游網(wǎng)的創(chuàng)始人肖異,其實都是抱著一種情懷出發(fā)的。很多人都在說現(xiàn)在創(chuàng)業(yè)更像擊鼓傳花,拿到一波錢就離場。我想說的是,我愿意為更多人的生活幸福感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