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網(wǎng)>熱點專題>留學菁英匯>正文
劉欣:中國對于我來說才是更多元化的社會
【導語】
2018年6月16日,北京,新東方第五屆ORZ留學菁英匯盛典。
脫口秀“你的與眾不同,估值無限”,幾位從新東方課堂走出去,又以個性化玩轉人生的前輩學長學姐們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對話。整場脫口秀的主持人由新東方校友,畢業(yè)于紐約大學紀錄片系的劉欣擔任。這場年輕人之間的對話,聚焦的不是如何追逐名利財富,而是探討怎樣以個性化的方式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履行年輕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
參與嘉賓分別是:新東方集團演講師、新東方北京學校北美項目教師高俊飛老師;來自廈門新東方、就讀于杜克大學的陳鍇杰同學;青年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家、史克浪體育創(chuàng)始人黃斯沉先生。
關于自我的覺醒——
劉欣:其實個性在很多層面是自己對自己的了解,以及對自己的定位。我的自我覺醒,或者說找到我自己,得益于新東方。八年前的我選擇了新東方托福、GRE的課程。當時我在GRE課上有一個老師跟我們講,你20歲到30歲這十年一定要非常努力去試錯,這樣才能去找到自己,這十年會決定你未來站的高度。在他的啟發(fā)下,我為了申請美國的學校,抓住各種實習機會,我嘗試了各種各樣新聞方面的職業(yè),最后才確定我喜歡做紀錄片,也是在不斷試錯,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對什么感興趣,這樣才能一路沿著自己所規(guī)劃的方向一直往前走。
關于文化碰撞——
劉欣:我是學文科的,所以對于我來說,文化的差異,價值觀的差異,在我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很明顯。我記得我最痛苦的一次,是臨近畢業(yè)那會兒,當時我做的畢業(yè)作品是第一代農(nóng)民工老化的問題,我找到了一個非常棒的主人公,他對我而言就是中國當代的阿Q,但是我拍了四個月的片子,帶著我的素材回到美國之后,我的老師覺得非常的震驚。說原來在中國40多歲左右的人就可以定義為老化,就不能在農(nóng)民工市場工作了。
當時覺得我非常別扭,我很痛苦,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打通文化這堵墻。我也想對學文科的同學一些建議,你要去思考怎么打通文化差異這堵墻。我覺得很多共通的東西,比如說人的情感,情緒,這些是可以通過故事來傳達的。我當時沒有能沖破那堵墻,但是這個沒有沖破的經(jīng)歷,也讓我更加了解自己,對我后來做其他的片子有一些新的啟發(fā)和影響。
關于回國的選擇——
劉欣:其實好多時候我們出國無非就是為了給自己多一種可能性。當我面臨我繼續(xù)在美國做片子,還是回國發(fā)展這個選擇的時候,我回顧了我整個留學的過程。我出國的時候真的是有美國夢的,我是看著美劇長大的,所以很向往那樣的一個社會,包括我本科學傳媒法,知道憲法的精神。當時真的是懷抱著一個夢想出去的。但真正到了美國之后,我才認識到自己是徹頭徹尾的中國人,是受傳統(tǒng)中國人教育長大的。而在美國,甚至連一根簽字筆,都可以用一個品牌名字來代替整個產(chǎn)品,所以可想而知,一些大的寡頭公司對市場的管控有多大,甚至包括競選之間的關系。
后來我通過反思這些,覺得其實政治就是一個游戲規(guī)則方式方法的問題,但是它的本質都是一樣的,與其玩那個游戲規(guī)則,我為什么不玩一個我熟悉的游戲規(guī)則。
第二點,其實大家都會很客觀地評價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社會,而作為一個在那邊學習的中國人,認識到的可能都是同專業(yè)的同學,工作之后進入的也只是你選擇的這個行業(yè),所以你的價值體系——以我來說就是拍什么樣的片子,進什么樣的電影節(jié)——你的成功被定義得非常簡單。
但是我有一次回國,跟一些朋友聊天,發(fā)現(xiàn)有的人在創(chuàng)業(yè),有的人在做人工智能。我突然之間就覺得中國對于我來說才是更多元化的社會,這是個人感知上的差異。
回到之前說的那一點,我們要大概認清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才會做出一個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關于對自己所選擇的領域做出的貢獻——
劉欣:我做紀錄片工作的初衷,是因為我很好奇一個人怎么樣才能過好他的一生,紀錄片給了我一種方式,可以讓我進入別人的生活,進入不同的文化,進入不同的選題。然后我在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我也能夠表達,能夠說出我的看法,哪怕有一個人看到我的片子,我可能就會影響這個人。